发布时间:2020-12-01
来源:毕节日报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毕节市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部署,坚持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打掉了一批黑恶势力,铲除了一批“保护伞”“关系网”,治理了行业乱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政治站位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毕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推动落实,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领衔挂帅、靠前指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召开3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纪委监委、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主动担当、攻坚克难,住建、教育、卫健等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施策,行业监管部门积极参与行业治理,有力保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深入、持续有效开展。
聚焦大案攻坚
持续改善社会治安
建立健全案件会商、提前介入、联动协作等工作机制,实现快侦、快捕、快诉、快判,依法有力打击黑恶犯罪。威宁自治县赵全全涉黑案、织金县谢斗瞻涉黑案、赫章县毛文友涉黑案、金海湖新区吴传斌涉黑案等一批大案要案顺利办结。全市刑事案件立案、八类严重暴力案件数同比大幅下降,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聚焦深挖彻查
优化巩固政治生态
严格落实“两个一律”“一案三查”要求,同步上案、提前介入,强力推进“破网打伞”。
纪检监察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对重点案件、重大问题亲自跟踪调度,亲自协调解决。建立领导分片联系县(区)督导制度和涉黑涉恶案件包案督导制度,综合运用约谈提醒、督导检查、督促整改等手段措施,层层压实“破网打伞”主体责任。
全市立案查处了一批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腐败、充当“保护伞”、工作推动不力“三类问题”,全市政治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巩固。
聚焦综合治理
清源净化行业乱象
围绕社会治安、乡村治理、金融放贷、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市场流通、资源环保、信息网络、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十大重点行业领域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责任、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堵塞行业监管漏洞。
全市各级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共发出“三书一函”675份,整改回复675份,整改回复率100%。一批治安乱点、热点、痛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聚焦组织整顿
夯实巩固基层堡垒
建立村干部背景审查“回头看”月调度机制、村干部背景审查责任倒查机制、村干部涉黑涉恶线索收集报告机制、村干部联审机制等,排查清理受过刑事处罚、涉及“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两委”人员。
组建2219个驻村工作组,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整改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104个。
深入开展“访民情、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大调研大走访大排查,遍访群众48万余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3万余个,基层党组织基础得到夯实。
聚焦宣传发动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按照“六进六有三提升”的要求,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综合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宣传方式,形成报、台、网、端、微积极参与的格局,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开设“扫黑除恶进行时”专题专栏,刊发(播)稿件596条(次),各县(区)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共刊播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内容4000余条(次),编发手机短信600万余条,通过广播、电视、LED显示屏等发布扫黑除恶公益广告2.4万余条次。
聚焦主题教育
专项整治落地见效
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部署,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甚至包庇纵容、充当“保护伞”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截至目前,全市共打掉涉黑组织22个、恶势力83个,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6.45亿元;一审审结涉黑案件26件376人、涉恶案件119件639人、“保护伞”案件2件2人。二审审结涉黑案件17件298人、涉恶案件43件313人、“保护伞”案件2件2人。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入开展,使得全市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
上一篇: 用实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下一篇: 同向发力做好以案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