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20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2021年1月20日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精彩推荐

图为新胜村群众售卖萝卜现场
“郑书记是个闲不住的人。”谈及驻村第一书记郑耀斌,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新胜村的群众纷纷说道。
2018年3月,毕节市纪委监委干部郑耀彬被选派到新胜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与这个省定贫困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始了一段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
板底乡是威宁县的极贫乡镇之一,而新胜村又是全乡最贫穷的村之一。该村平均海拔2100余米,约8.3平方公里的荒山沟壑中,散居着四个自然村寨312户1493人,其中未脱贫人口85户46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4%……走出机关大院“驻”进穷山沟的郑耀斌,在了解新胜村的贫困情况后,顿时感到巨大的压力。
在几次进寨入户走访后,郑耀斌还了解到新胜村曾因“毁林开荒填肚子、土法炼锌找票子”掠夺式发展,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十分严重,环境比较恶劣。
“恶劣的生态环境,是严重制约新胜村发展的瓶颈……”在郑耀斌的《驻村帮扶日志》里,记录下了他找到的群众致贫症结,以及对症下药的“药方”,就是“从退耕还林逐步恢复生态抓起”。
“土地都种树了,以后吃什么?”退耕还林工作开始第一天,郑耀斌就遇到了阻力。新胜村适宜耕种的土地本来就不多,人多地少的矛盾很突出,要拿有限的土地来种树,习惯了土里刨食的村民难以接受。
“退耕还林不是简单的种树,而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种植核桃板栗有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见效快,林下还能发展养牛等产业增收。”郑耀斌没有放弃,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甚至请农技专家实地考察论证,面对面和群众交流算清收益账。
功夫不负苦心人。郑耀彬用实际行动获得了群众的信任,新胜村退耕还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快,全村发展经果林355亩,国储林812.27亩,惠及贫困群众130户751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到56%,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交通不便,甚至有的村寨不通路,是新胜村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全村道路交通问题,郑耀斌带领村干部找项目、跑资金、抓实施,最终全村修通柏油路2.7公里、水泥路10.4公里、串户路3.7公里,给全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水难,也是是新胜村的“穷根”之一,郑耀斌带领群众发展退耕还林时,就发现缺水是新胜村群众脱贫攻坚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开春的时候水根本不够用,我们用的都是平时积攒的房檐水……”新胜村二组贫困户高朝华说。
群众的用水难题,郑耀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立即带领村寨里的青壮年上山寻找水源,并积极与市生态环境局驻板底工作队和威宁自治县水务局专家对接,寻求技术支持,通过反复勘测,终于找到新的水源点。
随后,郑耀斌积极协调项目,带领群众挖沟埋管……在他和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短短一年时间,新胜村共完成3个饮水工程,自来水管进入各家各户,全村320户1636人的饮水难题迎刃而解。
水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退耕还林林地涵养水源作用逐渐显现,山坡上出水量逐渐增大,再加上引来了自来水,为全村发展产业创造了条件。
“单一的经果林产业,带动不了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闲不住的郑耀彬,又开始为新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操起了心,根据新胜村的土地适宜蔬菜种植的情况,他和村干部商讨后决定,要将经果林、发展养殖和蔬菜种植打造成新胜村脱贫致富的三架“马车”。
说干就干,郑耀斌协调资金63万,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白萝卜、马铃薯、大蒜等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2205亩,帮助全村贫困群众户均增收9000余元。同时,在市纪委协调和节约办公经费共帮扶100余万元的基础上,全村群众积极改造圈舍,发展养牛和养猪产业增收,很快全村养牛就达到337头、养猪413头,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今年卖猪卖牛增收了五万多元,在产业基地务工还领到工资4000多元,收入多了,不会再过穷日子了。”新胜村贫困户张兴全谈及村里的变化,感慨地说,大家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充满信心。
昔日荒凉的新胜村,如今山坡绿了、群众富了、村庄美了,在郑耀斌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结下的累累“硕果”,正在惠及这里的每一名群众,帮助他们成功摘下“贫穷帽”,稳步踏上“小康路”。(毕节市纪委监委)
链接:http://www.gzdis.gov.cn/show.html?url=system/2021/01/20/017820067.shtml
上一篇: 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扶贫故事|“闲不住”的驻村第一书记
下一篇: 就地过年还需用心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