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9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图为“草原社”活动地点陕西会馆
在毕节市七星关城区“大横街”(中华南路41号),有一座独具特色的四合院—陕西会馆。陕西会馆又称“陕西庙”或“春秋祠”,是“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的重要活动地之一。
1933年冬,因在上海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共产党员林青和缪正元回到家乡毕节开展革命活动。期间,二人与当时在毕节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同学、好友秦天真等人取得了联系。在共同分析了毕节当时的斗争形势后,他们决定先以学校为阵地,以进步师生为主体,将革命发展对象扩大到社会进步青年以至广大群众,为今后开展好革命活动提供了保障。
为把广大爱国青年团结起来,林青、缪正元、秦天真决定成立一个文艺社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革命、唤醒民众、打击敌人。于是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在毕节城中的女子小学(今毕节二小)召开了成立大会。通过集体讨论,名为“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文艺社团就此成立。“草原社”成立后,毕节人民积极响应,成员很快就发展到200多人。其中,以熊蕴竹为代表的20多个女青年,勇敢冲破封建家庭束缚加入到“草原社”。
1934年1月,林青、缪正元将秦天真发展为中共党员,并成立了中共贵州地下党第一个支部—毕节党支部。为加强党支部对“草原社”的组织领导,“草原社”通过歌咏、演剧、绘画等形式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还成立了“文学研讨会”“读书会”,组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刊物。
1934年春节,“草原社”到陕西庙戏楼举行公演。演出之前,提前将剧情介绍印发到各单位和进步青年手中,并用美术字写了“打倒封建余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誓死收复东三省”等大标语张贴在大街小巷及公共场所。首场演出声势浩大,歌咏队演唱的第一首歌就是雄壮的《国际歌》,第一次让《国际歌》在毕节山城回响,在黔西北人民心中激荡。但公演仅进行了两晚,由于群众反响过于强烈,国民党当局立即对演出进行阻止。
由于“草原社”的革命活动在当地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严密监视。为降低风险隐患,1934年6月中旬,“草原社”停止公开演出活动,主要骨干向安顺、贵阳方向转移。1934年年末,转移到贵阳的林青、缪正元、秦天真已经发展了40多名党员,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遵义会议召开。林青赶到遵义后,向时任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的李维汉汇报了建立毕节党支部以及在贵阳开展革命工作的情况。中央承认了贵州地下党组织,并批准由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组成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工作委员会,这是红军长征中批准建立的惟一一个省级党组织。
“草原社”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贵州革命活动顺利开展,在充满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广大党员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抗日救亡的宣传和贵州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也不断激励着一代代毕节儿女奋发图强,开拓奋进,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毕节市纪委监委)
上一篇: 黔清时评|监督保障新国发2号文件落地落实
下一篇: 镜头 | 春末夏初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