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古即是政绩之根本。西汉贾谊曾在《新书·大政上》中写道:“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意思是说:从政的人,应该把使人民富裕、欢乐作为功劳,使人民贫穷、困苦当作罪过。简言之,官做得好不好,民生是重要的检验标准。
中唐“诗豪”刘禹锡有句话:“功利存乎人民”,强调为政者应心系百姓,将政绩与民众福祉相结合,这种施政理念贯穿刘禹锡的仕途。在连州任职期间,当地遭遇疫病,他立即向在广西柳州的柳宗元等人求援,讨来药方,按方制药,发给百姓服用。为栽培当地人才,他亲自执教讲学,使连州文风昌盛,成为“科第甲通省”。在苏州任刺史时,正遇上大水灾,他及时察访灾情和百姓之需,向朝廷上奏章请求救济,使当地百姓安然度过灾年……刘禹锡无论在哪里为官,都能把百姓的富裕安乐作为施政追求,努力办好民生实事。
《道德经》中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心声为意志,引申是指为政者要体察民情,多从百姓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为了百姓“富乐”,要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担当作为。北宋年间,凤翔知府陈公弼恰遇饥荒,一面是流民遍地,一面是官仓陈粮堆积。主管者既担心陈粮久放会变质,又不愿冒险开仓放粮。陈公弼断然决定打开官仓,借粮于民,并愿由其一人独自承担责任。最后,当年秋天丰收,百姓借粮全部还清,仓库里的陈谷也得以换新,百姓官府两受益。正所谓:“凡政皆务以利民”,一切施政之策,都务必以利民为宗旨。为政者只有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切实为百姓解难题。
清代李拔任福州知府时,为“榕荫堂”题跋云:“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荫”原指林木遮住日光所形成的阴影,能够遮挡酷日暴晒而给人带来清凉。以此类比为官,意在强调:为官一任就要像榕树一样庇荫一方、福荫百姓。清代官箴《居官日省录》中有言:“膺民社者,不必广求施济,但询其利害所在,害民之事,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利民之事,早兴一日,则民多一日之安。”意在劝诫为政者要心系百姓冷暖,为民兴利除害,多做一些安民惠民的实事。
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四有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给后代留下了一条绿色林带;“当代愚公”黄大发,历时30余年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樵夫”廖俊波,为当地经济发展4年跑了36万多公里,留下“俊波速度”……他们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靠真功实绩赢得了群众的爱戴。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新时代新征程,党员领导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聚焦民生关切,把小事办好、急事办实、难事办妥,让人民生活更富足、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