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03
来源: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菜籽坳战斗”图为红九军团菜籽坳战斗胜利纪念碑
“忆往红军,鞠躬尽瘁,粉身碎骨从无畏,甘将热血写春秋,丰功伟绩千秋佩。”在毕节市金沙县木孔镇,红九军团菜籽坳战斗胜利纪念碑肃然挺立,后人镌刻碑词,追忆在这场以少胜多的“转运之战”中英勇奋战的革命先烈。
1935年3月27日,在遵义召开的苟坝会议决定:红九军团暂时留在乌江北岸伪装成主力,游击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
4月1日,红一军团突破乌江后,中央纵队及红三、五军团也即将过江,中革军委电令红九军团逐次向南移动以掩护大军过江。随后,军委又电令红九军团务必于4月3日上午8时前赶到金沙沙土尾随主力红军过江。但是,当红九军团冒雨夜行绕道赶至沙土时,已是4月3日下午2时左右,超过军委规定时限6个多小时。
与此同时,红九军团派出的侦察分队回报,为防追敌过江,留守渡口浮桥的红军干部团迫于敌情已将浮桥拆掉,并发现敌军先头部队从乌江上游扑来。在此紧急情况下,红九军团向军委请示往后的行动。
当夜8时,军委电示红九军团:“向沙土、底水以东隐蔽”。红九军团根据军委电令,连夜向沙土东北疾进,走出约20里后又折向西北往木孔方向前进,及时摆脱了敌军先头部队的追击。
4月4日下午5时许,红九军团抵达木孔后休整,侦察员从当地贫苦农民口中得知,黔军正从遵义鸭溪方向追来。为了摆脱追敌、掩护中央纵队,红九军团长罗炳辉立即召集连以上干部开会,介绍敌情、研究对策,决定拟定作战方案对追敌给予狠狠打击。
根据木孔这一带的有利地形,大家会商决定采取伏击战打击追敌,地点就选择在菜籽坳。为此,红九军团主动从木孔向东行至菜籽坳,并依靠地形设置伏击圈。
4月5日拂晓时分,红九军团进入阵地。8时许,敌先头部队开始进入伏击圈,陆续钻进伏击的“口袋阵”。12时,当黔军全部进入伏击圈时,指挥员罗炳辉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发出攻击信号。
一瞬间,各种轻重武器一起开火,像雨点一样飞向敌群。敌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晕头转向,但很快就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立即组织抵抗。
负隅顽抗的敌人几次组织反扑,都被一一击退,并被分割包围起来。激烈的战斗持续数小时,突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敌军停止作战,阵地上一时间竟然听不到枪声。原来,素有“双枪兵”之称的黔军烟瘾发作,官兵都在抽大烟。罗炳辉熟知黔军这一恶习,立即抓住战机,命令全军发起冲锋。10多名司号员同时吹响冲锋号,红军从将军到士兵直至文职人员和炊事员,跃出丛林,如猛虎下山杀向敌群,打得敌人乱作一团。
在红军的强大攻击下,敌军战斗意志彻底崩溃、战力尽失,纷纷举手投降。这次伏击战,红九军团指挥得当,战术高超,将士勇猛,终获大胜,击溃黔军犹国才部7个团,消灭敌军300余人,俘敌1800多人,缴获长短枪1000余支,敌师长魏金镛被击伤。
菜籽坳战斗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收官之战,狠狠打击了尾追之敌,让红军队伍一时出现“前无堵军、后无追兵”的局面,有力配合了红军主力向南开进。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昔日的战火硝烟已然归于平静,但红九军团在“菜籽坳”战斗中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将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砥砺前行、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贡献力量。
(毕节市纪委监委)
链接:http://www.gzdis.gov.cn/show.html?url=system/2021/08/03/0179520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