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2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深入农村办案
《人民日报》对毕节民生项目监督工作进行报道
去年5月底,我市所有乡镇(街道、管理区)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挂牌运行。通过整合县(区)纪委监察局派出机构和乡镇纪委力量,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突出了纪检监察工作主业,强化了对民生项目、民生资金的监督执纪问责,有力推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
事件回顾:
专家对“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课题”进行论证
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我市于去年9月对“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课题进行论证。以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直机关侨联主席李君如为组长的有关专家领导为成员的课题论证组,采取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课题的命题背景、理论支撑、实践基础等进行了论证。
论证组认为,毕节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为载体,整合监督资源,积极探索基层纪检监察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途径,既抓住公共权力运行中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民生领域,又结合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工作实践,抓住“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破题,有效破解长期以来乡镇纪检干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种别人田”又“荒自家地”的体制弊病,扭转了不愿、不会、不敢监督的局面。实践证明,毕节市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成效明显。
论证组指出,毕节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发挥“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通过对该课题进行立项并付诸实践,在破解基层纪检监察管理体制“瓶颈”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纪检监察工作回归本位、人员主属系统、机构统一管理、监督独立执纪、组织直通群众、干部严格自律的经验,值得很好的总结。实践证明,这一课题可行、可靠,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一致同意通过该课题。
论证组还建议,毕节市要继续深化巩固、总结提炼实践成果,争取贵州省纪委将这一课题上升至省的层面,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理论层面进行再规范、再提炼、再升华,从实践层面进行再探索、再总结,不断深化好、运用好、发展好这一实践成果,力争使这一实践成果成为全省乃至中央推进基层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参考。
设立背景:
民生大于天,民生无小事
随着我省同步小康进程的加快,中央和地方各级各部门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光2013年,我市民生资金就达247.39亿元。与此同时,和民生资金相关的违法违纪案件在乡、村两级也呈易发多发的态势。部分村干部优亲厚友、贪污克扣民生资金等问题日益突出,他们面对群众,位低权重,小贪大腐,对党和群众的伤害最直接、最大。
在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成立之前,乡镇纪检监察组织确实普遍存在编制不落实、人员不到位、长期不办案等问题,乡镇纪委书记还分管计划生育、农业、水利、扶贫等工作。纪委书记和其他纪检监察干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务主业。同时,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办公经费等由乡镇负责解决,难以进行大胆监督。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缺位、错位、越位问题,不敢、不会、不愿监督的短板凸显。
按照“市县同步、同频共振、紧密型统管”模式,我市共设立了54个县区纪委监察局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整合编制451名,纪检监察派出机构力量明显增强,履职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对于基层民生项目监督来说,似乎还欠缺什么。于是,我市便将县区纪委监察局派出机构和乡镇纪委的力量整合起来,突出抓好民生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有利于派出机构突出工作重点、规范履职行为。
去年7月18日,黔西县林泉镇特派组在例行巡查中接到群众举报称,该镇副科级干部杨某某与村支书马某某在实施林泉镇卫星村危房改造项目中暗箱操作,合谋套取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特派组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将案件查结,收缴违法资金16.3万元,杨某某被移送司法机关,马某某被开除党籍处分。
据黔西县纪委审理室统计,2008年到2013年,林泉镇纪委没有查处一起5000元以上的经济违法违纪案件,这给少数村镇干部滋生了一种侥幸心理——搞点钱装进腰包,反正不容易被查处。没想到,特派组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这种荒唐心理。
像这样的违法乱纪例子在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成立之前,很多。民生大于天,民生无小事。好在,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如雨后春笋般地发挥出其巨大作用,在毕节的基层民生监督上,陆续“亮剑”。
主要做法:
转作风近群众,保民生护民利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赵洪祝去年曾对毕节民生监督特派组工作做了重要批示:贵州毕节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特派组的做法,是基层纪检监察运行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
成立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我市经过反复论证,在“市级统领、县区管理、乡镇设置”的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基本框架内,实现了乡镇纪检监察体制和运行机制由“双重管理向垂直管理为主转变,工作重点由常规领域向民生领域为主转变,监督方式由内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为主转变”的改革目标。
我市以乡镇为单元共设256个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突出开展对民生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工作。特派组为人权、事权、财权都由县(区)纪委监察局直接管理的正科级机构,实行人员统一调配,工作统一安排,后勤统一保障,建立市、县区纪检监察派出机构与乡镇特派组三级联动机制,合力抓好民生项目、资金备案、公开、核查、问责、案件查办等工作。
“构建了一种转变作风、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保障民生、维护民利、收获民心的长效机制。”大方县东关乡纪委书记罗忠伦说。
据了解,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直接受县(区)纪委监察局领导,独立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特派组与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协调沟通关系,有权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进行巡查;乡镇纪委书记担任同级党委委员,但包括乡镇纪委书记在内的所有特派组人员不再参与纪检监察以外的其他工作;同时,明确特派组组长与乡镇党委书记就案件查办等事宜要保持协调沟通。独立办案权、巡查督办权、重要事项报告权和统一调配权,为特派组有力有效履行职责,提供了可靠保障。
工作成效:
政策有效落实,锻造“毕节名片”
大到成千上万的资金,小到几包水泥的发放,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每个民生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都会伤害到群众的感情,损害到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我市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的设立,从根本上破解了乡镇纪委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不务主业等瓶颈问题。
织金到七星关区、织金到纳雍两条铁路建设沿线17个乡(镇、街道)特派组强化征拆资金监督,化解矛盾纠纷22件,核减多报用地195亩、坟墓103座,监督资金4.17亿元,备案资金8000万元,挽回铁路建设专项资金损失644万元。铁路建设相关工作启动半年多来,由于特派组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干部“零违纪”,群众“零上访”、“零阻工”的良好局面,项目建设推进特别顺利。
去年,金沙县岚头镇特派组在开展工作时,发现该镇岚丰村饮水工程项目工程的水管质量不达标,调查属实后,特派组立即向镇政府下达督办建议函限期整改,该镇政府3天内就将问题整改落实,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提高了特派组的公信力。
威宁自治县小海镇民生特派组挂牌成立后,只用了短短4天时间,就查处了克扣小水窖和圈舍改造项目款的该镇银光村时任支书、村主任等4名村干部,涉案金额5万余元。特派组查办案件的力度和速度,较好地适应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
……
一年多来,全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特派组共开展监督检查43971人次,涉及项目8696个,涉及资金63.4亿元,发现问题3037个,整改问题2152个;特派组共查办案件597件,实施问责341人,给予党政纪处分519人,其中科级干部29人,移送司法机关16人,涉案金额2045万元;监督重大民生实事项目5230个,化解矛盾纠纷8756件,特派组扎根基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25800多件……
为此,省委书记赵克志去年曾对民生监督特派组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毕节市设立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使完善派驻机构统管工作得到延伸和拓展,有效整合了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和乡镇纪委监督力量,有力推动了各项民生政策在基层的落实,省纪委要注意总结提升,加以深化完善,适时在全省予以推广……
目前,我市正以民生项目监督为载体,扎扎实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规范、完善和提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工作,让民生监督之花开遍毕节的坡坡岭岭,将其打造成为“贵州品牌”、“毕节名片”,使纪检监察机关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成效,真正成为群众路线的践行者,普通百姓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