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要闻 - 
学党史|揭秘“假电报”事件

发布时间:2022-02-15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ce7fc088-e562-43f0-9bba-aac39a6f214e.png
2022年2月15日 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精彩推荐

图为军委二局工作人员正在破译电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国剿”失利被迫开始长征。艰苦的长征途中,敌我双方在大规模的行军途中,无线电通讯便成为了传递军情的主要联系方式。然而红军竟未遭遇过哪怕是一次埋伏,这与负责情报侦查工作的曾希圣和他带所带领的军委二局的艰苦工作密不可分。

  红军长征期间军情瞬息万变,但破译工作又非常的繁重。毛泽东曾说:“没有军委二局,红军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的确是这样,蒋介石万万想不到,自己部队电台发出的电文其实大多数都被红军截获破译。

  长征当时红军尽管各方面装备条件都很差,但谍报水平是毫不逊色。由于经常通宵达旦地破译电文,曾希圣和二局的同志在行军中常常因过度疲劳被绊倒,或从马背上摔下来,但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破译了大量有价值的密电。

  正是电报内容屡次被破,令蒋介石提高了警惕,国民党电台的密码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变换,军委二局的破译人员就需要不断地破解新密码。

  曾希圣把二局的工作职能进一步细化,他带领一部分人专门搞破译工作,另一部分人专门负责接收敌军来自四面八方的电文,并让局里的每一部电台负责敌军对应的一个师或两个师,提高了破译敌方密码的效率。

  为了不间断获悉国民党部队的动向,曾希圣把人员分成两支队伍,一支随着大部队先走,另一支留在原地架起信号设备,搜集电报信号。

  到了约定的时间后,走在前方的队伍停下来架设电台开始搜集电报,这时后一批人才停止工作赶上来,长征路上这两支队伍就这样一边随大队行进,一边负责破译工作。

  红军指挥部根据曾希圣二局破获的情报,采取了避实击虚灵活战术,带领红军在国民党40万人的围堵缝隙中穿插移动,这才在四渡赤水中争取了主动,走出了危局。

  1935年3月28日,红军主力抵达金沙安底附近,准备南渡乌江。这时报务员从蒋介石调动军队的电文了解到,国民党的周浑元、吴奇伟2个纵队6个师的部队正由安底西北一带往东南方向逼近红军主力,一天后很可能会与红军主力遭遇,同时在乌江南岸20余公里处,还有国民党军3个师的部队。

  红军主力要保证安全渡江至少要三天时间,双方部队若交锋,必然会是一场恶战。当晚红军指挥部灯火通明,领导人员开了很长的会议研究对策。

  曾希圣在会议上提议,二局的破译人员对蒋介石电文的语言规律、用词都比较熟悉,能不能利用掌握的国民党军的口令和电文格式,假冒蒋介石密电,命令这两支部队改变行进路线,令他们晚些抵达金沙安底一带,争取时间让红军渡过乌江。

  这一提议得到上级的赞同,大家认为,只要电报内容不太过直白,国民党军应该不会察觉。根据指示,曾希圣让军委二局报务员以蒋介石的语气,向这两支部队发出了“继续前进”电令。

  假电报发出后,一直朝着东、南两个方向前行的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部接获密电后深信不疑,部队果然没有改变方向,“奉命”继续向遵义泮水、金沙打鼓新场等方向前进,使得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圈扩大,与红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三天后,红军顺利渡过乌江,队伍长驱南下甩掉了国民党20多万的堵截大军,后来这起假电报的事一直没有人提起,国民党内部可能也没有察觉,为红军顺利度过乌江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一场血战。军委二局在破译敌人密电方面非常出色,可谓是居功至伟,这些电报造成了国民党指挥官决策上的顾虑和误判,为红军长征时期保存实力立下汗马功劳。

  往日的战火硝烟,如今都归于平静。我们缅怀革命先辈,就是要学习他们为追求理想信念而无私献身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辈播下了永久的红色基因。当下,我们定当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历史自信,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创造新奇迹、展现新作为。

  (毕节市纪委监委)

链接:http://www.gzdis.gov.cn/show.html?url=system/2022/02/15/018078040.s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