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6
来源:
浏览量:
视力保护色:
2022年3月4日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精彩推荐
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转战到达贵州西部,建立了黔西北根据地。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红二、六军团一方面加强同地方党组织的联系,一方面注意团结各阶层人士,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2月14日,为了壮大革命队伍,巩固根据地,红二、六军团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按照团结民众和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建抗日救国军的方针,在毕节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
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党组织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下设三个支队,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担任司令,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毕节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六军派李国斌、廖明、欧阳崇俊分别担任三个支队政委,还协调一批红军干部充实各支队,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为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队长。各支队在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分开行动,并策应和配合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建立革命根据地。
贵州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立即组织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团等民众团体,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贵州抗日救国军的广泛宣传和发动下,毕节人民踊跃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在短短的时间里,根据地就有5000优秀儿女参加红军,红二、六军团在原来的基础上,分别新建了独一团和独四团,壮大了两个军团的力量并得到了很好的休整,贵州抗日救国军队伍从原来的3500人发展到8000人,抗日力量不断壮大。
贵州抗日救国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贵州毕节期间,帮助建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政治派别、不同成分的一支抗日反蒋地方武装,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省级抗日武装。
为提升贵州抗日救国军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红二、六军团还围绕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纪律整顿和军事训练等内容,在黄塘梁子对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开展了十余天的整训,使得这支队伍干部面貌为之一新,整体实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2月27日,鉴于十几万敌军向根据地步步紧逼,为保存实力、避敌锐气,川滇黔省委决定红二、六军团暂时撤离根据地,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二支队编入红军参加北上,第一、第三支队则全力配合红二、六军团转移和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
红二、六军团撤离毕节后,第一支队在川滇黔边境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被打散,队长席大明也于1936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诱捕杀害于毕节。第三支队在川滇边区艰苦转战,于1936年6月与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继续坚持斗争。
贵州抗日救国军,为红二、六军团在毕节建立根据地,实现战略转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贵州抗日救国军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红军精神始终激励和鼓舞毕节奋力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续写新篇章、赢取新的辉煌!
(毕节市纪委监委)